PAY6zQS^
m+#i\oj+&G
1、在车上拟定的采访提纲 t#g-
G$
# }|@P?
1981年11月19日,《山西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母亲的心愿》的速写,许多内容,感人至深,发表后,好评如潮。读者一致认为记者梁若洁采访细致深入,善于捕捉感人细节。其实,梁若洁从接受采访任务到进行采访,中间只有两小时。她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采访到这么多,这么生动的内容,除了平的积累,还得益于她的采访提纲的完善。 <YjI?-W37I
sBX@7~/qvm
这篇报道是打算报道山西籍女排运动员周晓兰的父母在1981年11月16日晚观看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电视转播时的心情的。记者在17日上十点才接到采访任务,为了保证及时发稿,接到任务必须马上出发。梁若洁只好在乘车去周晓兰父母住所的路上,经过短暂的思索,把要采访的内容记在采访本上: BQACONms
nD| ehiX
主题:她是祖国的女儿。 T~%P&
O9%$dHxq
内容:1、看中日女排决赛的实况;2、女儿—母亲—祖国的有机联系;3、回忆周晓兰成长的片段(典型、生动、贴近主题的);4、有关周晓兰的其它细节(新鲜、富有趣味的);5、对周晓兰在竞赛中表现的评价。 ~b-I{H>9
?yCJqWH=z
根据这一提纲,记者花了不到两小时,就将所要采访的内容都采访到了(当时电视台、新华社的记者都在现场采访)。如,看电视时,只见周晓兰拦网成功,夺回了发球权,大家发出欢呼,“周广信工程师(周晓兰之父)深情地望了妻子一眼,他流泪了”。当看到中国女排以三比二胜日本队是,“萝兰(周晓兰之母)也被泪水遮住了视线”。关于“女儿—母亲—祖国的有机联系”方面,记者采访到了两个生动情节,其中之一是:几年前在太平洋地区锦标赛期间,周晓兰结识了美国女乒乓球队员贝克尔。贝克尔的妈妈出于对周晓兰的喜爱,想把她留在美国,同贝吧!”周晓兰的回答含义颇深:“那怎么行,我妈妈要是想我呢?” 'D<@05egq
|zcOin
试想,这位记者如果不在上午考虑到这五个方面的访问内容,临场采访很可能漫无目的,顾此失彼。这件事也告诉我们:拟定采访提纲的时间总是有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挤时间,愿不愿意多开动脑筋。 V)riZ:
k N%i1N
JaGiE![tJ
dgYUiye
2、一道模拟试题 OC#
HWC
um=C(cnX
某报社新闻业务培训班出过这样一道试题:“某记者得知目前正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展览会上展出了刚刚出土的我国2000多年前的古酒,决定进行采访,你认为,这位记者应该怎样拟定采访内容?” y6sL
zoeKL&\ng
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这样的:1、古酒由何人在何地发现?如何发现?2、古酒如果是在墓葬中发现的话,墓主是谁?什么朝代?什么身份?3、古酒共有多少?装于什么容器?颜色和质量如何?酒中有何浸泡物?4、展出的概况;5、我国和世界上以前有无发现比这更古老的酒?6、古酒的发现有何意义? ,KZ,
b9I$
EF2AQ0E0
上述答案中,前四条大家基本上写了,但后两条,绝大部分没有写。然而,这后两条是很重要的。你不回答我国和世界上以前有无发现比这更古的酒,就无法掌握古酒出土的背景材料,也就是说,缺少了新闻背景。这样,古旧在出土文物中的地位就很难以确定。你不问古酒发现有何意义,你就不能正确评价它应有的价值。 <RK7W&@3]!
#zRQkF*+X
采访活动包括访问、观察等。上面列举的是访问提纲。如果需要进行现场观察,你还得在采访提纲中列入观察的具体内容。如区采访正在发生的一场火灾,你就要采访:风力如何?火苗窜起来多高?救火的人群中有没有老人和小孩?放在马路上的抢救出来的财物,是否有人看管或窃走?等等。 5LE@q]VV
izw;Z6Nw
采访提纲主要是指上述两个方面,即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 <,h$`usj
7F)@4&\h
^dA%WH
.Vhc% -El
3、斯诺为陕北采访准备的70个题目 5^=s=<&
XS
bp_
斯诺当年采访陕北苏区,写出了名作《西行漫记》,脍炙人口。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为了这次采访事前进行了多么周密的准备工作。单是在《西行漫记》中就记下了70多个问题: (7gZ<AL`Z
h;a":
中国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并遵守一个统一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挥?如果是的,那么那个纲领是什么?共产党人自称是在为实现土地革命,为反对帝国主义,为争取苏维埃民主和民族解放而斗争。南京却说,红军不过是由“文匪”领导的一种新式流寇。究竟谁是谁非?还是不管哪一方都是对的? \{h6X}fCyh
>S~b5R3Vot
在1927年以前,共产党员是允许参加国民党的,但在那年4月以后,共产党员以及无党派激进知识分子和成千上万的有组织的工人农民,都遭到当时在南京夺取政权的右派政变领袖蒋介石的大规模处决。从那时起,做一个共产党员或共产党的同情者,就是犯了死罪,而且有成千上万的人受害。然而,仍有成千上万的人继续甘冒这种风险,参加了红军,同南京政府的军事独裁进行武装斗争。这是为什么?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呢?革命党和共产党的基本争论究竟是什么?
$rc
If
u1
#UPZ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不是“纯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有没有一个彻底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他们是斯大林派还是托洛茨基派?或者两派都不是?他们的 运动正是世界革命的一个有机部分马?他们是不是真正的国际主义者?还是“莫斯科的工具”?或者主要是为中国俄的独立而斗争的民主主义者? I :\9)3fl0
ZQ1R=)
这些战士战斗的那么长久,那么顽强,而且——正如各种色彩的观察家所承认的,就连蒋介石总司令自己的部下所承认的: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支持着他们?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呢? /gKO|S[
e\D=6a
他们的领导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是社会先知,还是只不过是为了活命而盲目战斗的无知农民? gA`ojs
,
NHBQ$M b
红军抗击极大优势的军事联合力量达9年之久,这个非凡的记录应该拿什么来解释呢?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呢?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军事战术? ^noOX9
ZT+vci.>
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为什么红军没有攻占大城市?中国80%以上的人口仍然是农业人口,工业体系即使不说是患小儿麻痹症,也还是穿者小儿衫裤。在这样的国家怎么谈得上“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呢? Tp&l
xe|
^X[D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他们的妇女真的是像国民党宣传的那样是被“共妻”的吗? 8wj)qsEQZ9
:[u){Ea
红军的兵力有多少?真像共产国际出版物所吹嘘的那样有50万人吗?果真如此,他们为什么没能夺取政权呢?他们的武器和弹药是从哪里来的?它是一支有纪律的军队吗?它的士气怎么样?官兵生活真是一样吗? R<DD{}0
&
[2Ws'b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他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展是怎样的?她能成功吗?一旦成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日本意味着什么?这种巨大的变化对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会产生什么影响?它在世界政治上会引起什么变化?它对英、美等外国在中国的巨额投资会产生什么后果?共产党究竟有没有“对外政策”? Z5@e!d5S
xs#aM
共产党倡导在中国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i9No)zg
c>w|c5
S&
看了斯诺的这个提纲,你可以想到,对这次采访,他做了多么惊人的细致准备! "1@_])
oU8C6Yn
}H>mO
NJPK F8S
4、采访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UJ
}X1
1Y@AC
采访既然是为了写作新闻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调查研究活动,那么在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应该制定出采访计划。这种采访计划,可以熟记于心,也可以写成书面提纲。越是重大的采访活动,计划越应该周密,提纲越应该细致。 z*0|AD
{%6B[qR/d
采访计划,一般应该包括: (%\XRcX37
I,&"zO
第一,采访对象。就是说你要采访哪些人。你采访某一位先进人物的事迹。这一先进人物就是你的采访对象。他周围的人,他的亲友,他的领导,也可能是应当是你的采访的对象。采访对象确定错了,或漏掉了,都会对采访带来损失。 R7LP[
o
_6~(,3k?Y
如果采访对象比较多的话,再拟定采访提纲时还应该考虑采访顺序。顺序的安排,一是要有利于新闻素材的挖掘。如你去采访一位先进作者的事迹,但这位先进作者又不善言谈,那么,你就应当先去访问那些对他的先进事迹比较了解的同志,然后再去访问他本人,以便用已经采访的但不甚详细的材料去启发和引导他谈话。二是要有利于缩短采访忙人的时间。像领导干部、科学家、学者、演员之类,一般是比较忙的,找他们的人也很多。因此,你如果要从他们那里获取新闻素材,最好先从其它有关的人当中去采访,然后再访问他们。这样做,那些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的材料,就不用他们来提供了。要他们提供的,仅仅是非他们不可的。 -wq}?WUP$
-K"Ly=!J
第二,采访内容。你要根据报道意图和已经掌握的新闻线索,拟出所要采访的具体内容,即谈话的题目。题目要尽可能多些,有具体的,也有概括的。有些可能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能如愿以偿,但仍应该列入。提出设想并不是搞“先验论”,因为它是以已有的新闻线索为根据的,而且它不是什么定论,是可以修改的。 md1 z~k5
"pfi1
当然,采访提纲拟定后,采访时不是不可以更改的。这就要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新情况加以调整、补充、修改。 ^}@-ny6O
vd
<:6
认真拟好采访提纲,可以大大提高采访的效率。1960年,新华社记者郭超人采访我国运动员突击珠穆朗玛峰顶峰的经过,事先花了4个多小时,认真研究了运动员突击顶峰的计划,拟定了一个详尽的采访提纲,把报道所必需的材料和细节一共列成了20多个问题,抓住运动员在医务室进行简单包扎和治疗的间隙,见缝插针进行采访,前后仅用了两个多小时,就获得了写作《英雄登上地球之巅》所需要的材料。可见,只要问题准备得充分,采访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决定因素。 (2-7]8
gK* ND<|
5D_nB{Oet
/
]<9v
5、艾丰的六个“不要提” q(yEH!Tk
t6a:A_
准备采访提纲的时候,问题的设计很重要。艾丰通知曾经提出了六个“不要提”,很有针对性。照录如下: k8]/*r~
3)Ik(}`
一、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企图“一口吃个大胖子”) )^%2{yk
5Z%7:B5
二、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一点不提是难以做到的,但要争取少些。) Qra<4
C- 9yN5L2
三、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即不要强加于人,给人竖根“杆”,让对方“顺杆爬”。) {
Xdn6
~ty+Ckj[
四、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毫无意义和目的地卖弄技巧,会导致提轻率的问题。) ]|+ 00b
E-`]^}Q
五、不要提太“硬”的问题。(就一般情况、一般对象、一般记者而言,直率不等于生硬。) K_POl?KFT
??0>fv/<%
六、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即要善于引导,在交谈中发问,在发问中交谈。)
|
一共有 0 条评论